自闭症儿童非口语沟通行为缺陷
发布时间:2018-12-21 11:47:45阅读次数:0次
长期以来,非口语沟通行为的缺陷被认定为自闭症的特征之一。如今它已成为自闭症正式诊断的部分之一。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的非口语沟通行为与后期语言和社交的发展有着密切相关。鉴于这些原因,自闭症儿童的非口语沟通行为对于自闭症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经证明非口语沟通行为在自闭症早期鉴定和诊断中的重要性。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非口语沟通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正常的婴幼儿在出生后第一年就能使用非口语沟通如:目光对视、语言前姿势。
这些行为传递着大量的信息功能。他们使婴儿能够表达他们的丰富的情感经验;建立和维持社会交往,同时提供大量表达需求的手段。随着其能力的发展,非口语沟通开始变得复杂和多样化。如:婴儿在沟通的频率上增加;有更多的原因来进行沟通,在沟通活动中协调姿势和声音的能力也增加。但自闭症儿童通常表现出沟通发展形式的缺陷。
包括使用和理解非口语沟通形式的缺陷。他们也许会表现出一些非口语沟通行为,如:指着或直接去拿想要的物品或者拉着成人的手去完成一些活动。其他的非口语沟通形式也包括非正式的姿势、面部表情,身体移动、注视、口语等。但这些行为只不过是自闭症把成人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而已,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的非语言沟通障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共同注意缺陷和符号使用缺陷、要求、社会互动能力缺陷。
2.3.1 共同注意缺陷
共同注意指儿童调整自己注意的焦点,使自己和成人的注意力会聚在同一对象上的能力,是对周围的人、物、事的注意分配。共同注意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即要求性注意(表示儿童要达到什么目的)和表白性注意(表示的事物的简单评价,自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感受到了某种体验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表白性注意与儿童的社会交往、沟通技能息息相关。如:语言获得、社会认知等。表白性注意对于语言理解和表达具有积极作用,是儿童2岁发展的重要标志。表白指向姿势为:伸手示指指向一个物体引起伙伴的注意。对于正常婴幼儿而言,这种三维的、要求伙伴和自己共享新事物的能力最早发生在6个月。
2mdash;4个月的正常婴幼儿30%能主动地跟踪母亲的视线,14个月儿童都能跟随母亲的视线,在语言前就会用眼睛、咿呀发声、用手指着所要的物品来表达想得到某件东西的愿望。Bate 等人的研究表明,正常儿童在10个月具有祈使、陈述意图的沟通行为,通常以拉母亲的手、躺在地上、靠近物品等方式来达到目的;在12个月时,开始出现注视想要的物品及大人脸部的眼光交替行为;在13个月时,出现以手指指示要求物品、请求协助的行为。Leung等人的研究发现正常儿童在伸手拿物品方面,会伴随出现声音或视线接触。在出现手指指示物品方面有九成以上同时伴随着出现声音或视线接触。
Messinger(1998)指出15月的婴幼儿就出现给(主动要求他们给予物品)、拿(将物品主动给予他人)的行为。而自闭症儿童在共同注意却存在着质的缺陷。所谓共同注意缺陷是指是从人到物之间注意协调的困难。具体表现为:在指向和注意社会沟通者有困难;在人和物之间转移注视有困难,与他人分享情感、遵循其他人所指的方向有困难,不能为取悦他人而做出吸引他人的动作和活动。
Curcio(1978)在教室环境里,设置了自闭症儿童想成人寻求帮助时所是使用的策略,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大量的依靠接触的手势,从使用老师的手作为工具来获得想要的玩具(没有伴随视线接触)到儿童自发性与老师的视线接触,给老师他想要操作的玩具,然后等待老师的反应。他指出自闭症儿童在非语言沟通行为上的缺陷为:自闭症儿童在要求的沟通手势上缺乏陈述性的动作。
Wetherby(1984)观察四名自闭症儿童的非语言沟通能力,发展这些儿童与正常儿童具有相当数量的沟通行为,但其中皆为要求物品或他人行动及社会互动等行为,而无法做出指示或分享某事物的动作。Wetherby(1986)认为自闭症儿童最难发展的则是交互注意能力。
Mundy(1986)将自闭症儿童与发展迟缓、正常儿童的比较中发现,自闭症儿童与其他两组儿童在许多社会互动、要求行为表现并无差异,但自闭症儿童出现的相互注意能力明显少于发展迟缓儿童与正常儿童。Stone(1990)指出在学校环境中,自闭症典型的行为是要求老师给予物品而共同注意的行为较少出现。认知越差,自闭症症状越严重者,共同注意的能力越差。
Stone(1997)等人使用结构化的沟通评估方法评估自闭症幼儿与发展迟缓幼儿在沟通行为上的差异,发现自闭症幼儿出现较多的要求行为、较少的评论行为,自闭症幼儿很少使用指示、展示、目光注视来沟通,并经常以直接的身体接触(如:拉实验者的手)来寻求协助。Charman(1997)等人研究发现,自闭症婴幼儿在共同注意方面少于发展迟缓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眼光接触的要求能力上则与发展迟缓儿童与正常儿童无差异。
本文由合肥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合肥晓燕子康复机构收集整理发布,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